|
党员学习材料
主办:中共福建省开元ky88(中国)委员会 第63期 2018年12月28日
科学·理性·审美
——新时期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词
文·班建武
厚植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应以科学研究为基�。怀隼硇跃�,强化审美设计。
爱国主义教育要增强科学研究的支撑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教育实践,必须以扎实的科学研究作为前提,才能最大程度地将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行往往是经验有余而科学不足。其突出表现是不同类型、不同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近乎雷同,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学段特征。与此同时,现有的爱国主义教育过于笼统,不能准确回应青少年在国家认同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这就使得看似热闹的爱国主义教育很难真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导致实际教育效果低下。因此,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想取得实效,不能仅凭热情和经验,要以扎实的科学研究作为支撑,从经验走向科学。
第一,深入研究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基本规律。
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其实效性的取得必然是建立在对受教育者真实状况的客观认识基础之上。当前,之所以各个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缺乏针对性,归根结底是我们缺乏对青少年国家认同的规律研究。实际上,不同学段学生在其身心发展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爱国主义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生活环境和社会阅历不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国家的具体感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很好地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就容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实效低下。当前,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不断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中。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增强实效性,就必须主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来设计相应的教育,这是确保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性的基础所在。
深入研究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客观现状。
爱国主义教育要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就必须对青少年的国家认同现状有准确的把握。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基本上都是用同一个模子要求所有学生。这就从根本上否认了在国家认同方面,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可能是非常不同的。实际上,爱国主义中的“国”是立体的,也是多维的。总体而言,关于国家的构成,大致可以区分为自然意义上的国家、文化意义上的国家、历史意义上的国家和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四个主要方面。也就是说,爱国可以爱的是自然中国、文化中国,也可以是历史中国和政治中国。这现个方面的“爱国”有可能是一致的,也有可能是冲突的。比如,有些学生可能认同的是自然中国,却对文化中国缺乏深入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笼统地说该学生不爱国,既是不客观的,也不能很好地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此,只有真正把握了学生在国家认同方面的薄弱环节,爱国主义教育才
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科学调查研究之上。要做好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重点是要能够区分出学生在国家认同各个不同维度上的具体表现。总体而言,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在这方面重点就是要充分了解当代青少年学生在国家认同上的时代特点。
爱国主义教育应突出理性精神的培育
爱国主义反映的是公民对其国家的深厚感情。这种深厚感情不仅体现在个体对国家发展成就的高度认可,以及由此带来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体现为对国家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的主动反思,以及由此带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多强调的是国家发展中积极、成就的一面,而对于其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更多是一种回避的态度。这样一种处理方式,虽然有助于个体加深对国家成就的正面认识,但是被教育回避的现实问题并没有从学生的真实生活中过滤掉。相反,随着现代媒体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不断增多,被过滤掉的社会问题会因为得不到教育的正面引导,而对学生的国家认同产生重大消极影响。因此,在一个资讯发达的现代媒体社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只讲国家成就,不讲其中存在的问题,既不客观,也不可能。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处理好国家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之间的关系。破解这一难题的重点在于,强化对学生理性精神的培育,使其能够以一种发展的、建设性的立场去分析国家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第一,要帮助学生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提高到了新的历史水平。这是不容否定的客观事实。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社会依然存在着诸如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对中国的完整认知。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不是要不要正视这些社会问题,而是应该如何正视这些社会问题。正视这些社会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会学生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所谓发展的眼光,主要强调的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其核心在于能够从历史发展进程的
客观必然性的角度看待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特定社会问题的出现,具有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性。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只能是通过不断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当前,相当一部分学生往往将发达国家的发展程度作为评价中国社会问题的标准。这样的评价
方式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以及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因而是不客观的。基于此,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理性的发展观,使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唯有一代代的拼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第二,要帮助学生从建设性的立场去积极面对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当前,对于中国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部分人并未从国家主人翁的立场去主动思考问题的破解,而是站在局外,以一种看热闹的旁观者心态去进行粗暴的批判,很少能够以“中国人”的身份去思考问题的解决。这样,一方面对于问题的改进于事无补,另一方面也会营造消极悲观的社会情绪。国家发展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只能够靠每个公民树立主人翁意识,以一种建设性的立场去思考并在行动上主动参与,才能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以一种事不关己的姿态抱怨社会问题,问题不会消失,中国社会的问题只能靠中国人来解决。因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正视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更需要引导学生站在主人翁的立场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富有建设性,既不会回避现实问题,又不会止于简单批判,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是要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建立在客现公正的事实基础之上,不回避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客观问题,但也反对只呈现及分析应该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以一种客观、积极、发展的眼光和建设性立场去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以及养成匹夫有责、解决问题的公民责任感。爱国主义教育应强化审美设计要达到厚植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的目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突破的关键难点是学生内在的情感障碍。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更多是依靠知识的说教来完成。但是,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个典型的情感问题,纯粹的知识说教是很难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没有情感上的共鸣,就不会有情感上的悦纳;而缺乏情感上的悦纳,爱国主义就很难真正在学生心中立起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就在于,让爱国主义教育变得“美丽”起来,使学生不是因为外在的考试去了解中国、认同中国,而是因为爱国主义教育自身的魅力让学生在无形中欣赏中国、悦纳中国。这就需要对现有的爱国主义教育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审美化设计。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审美化设计。
要确保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具有美感,就不能把爱国主义仅仅当作一种客观知识去讲授,而是要牢牢把据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价值。如果说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知识的讲授,当且仅当这些知识蕴含了特定的社会情怀、历史使命、国家责任等价值性的内涵时才成为必要。比如,人们在建设国家中的那种忘我投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就是一种让人动容的审美体验。因此,所谓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审美化设计,关键在于要能够深入挖掘各种国家知识背后人文的、历史的、精神的故事,用故事本身的力量打动青少年学生,从而真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审美化改造。
美的内容必须用美的形式呈现出来才能增强其育人效果。
实际上,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中国并不缺乏动人的审美内容,而缺乏的是如何将这些内容以一种当代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呈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要具有美感,就必须在内容的谋篇布局方面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品德发展特点。对于学生而言,虽然他们无时不生活在中国,但是他们可能会因为所谓的熟悉而对国家的美缺乏敏感性。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将学生平时习以为常的生活事件进行审美化改造,使之既符合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又能够充分反映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为解决学生对国家缺乏生动认识的现实问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性地使用“在地图上旅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的教育。其形式由于贴合了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因而对学生而言无疑具有很强吸引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总体而言,爱国主义教育的美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仅有内容上的美而无形式美,就会让人敬而远之;只有形式上的美而无内容美,则将爱国主义教育导向表面和肤浅。科学、理性、审美虽然不能够完全囊括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部,但是对于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经验性有余而科学性不足、非理性冲动代替建设性思考、强调知识说教胜于挖掘价值性内涵等弊端,这三个关键词无疑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