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践行我校“立身行己,与人为善”的宿舍文化,引导全体寄宿生将宿舍生活作为修身养性、学习社会交往的宝贵课堂,2025年6月25日晚,我校于力礼堂面向全体寄宿生成功举办了主题为《有“舍”也有“得”——宿舍人际的心灵成长指南》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德育处副主任张敏明老师主持,心理健康研究室陈菡老师主讲,旨在透视宿舍人际互动,激发学生对自身关系模式的觉察与思考,在集体生活中培养人际智慧,收获协同成长。
陈菡老师生动剖析了当前高中寄宿生常见的人际困扰及其深层原因,引发学生共鸣,并解读了标题中“舍”的双重内涵,“舍”(shè),即共同生活的物理空间——宿舍,是人际交往的实践平台;“舍”(shě),则意味着在适应集体过程中,适时放下个人的随性、任性与脾气,却可以收获更珍贵的礼物。这一新颖的解读让同学们对讲座内容充满期待。
陈菡老师将本次讲座从五个模块展开:在“认识差异,理解包容”部分,引入“DISC性格色彩”理论,帮助同学们辨识不同行为风格,理解舍友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差异的客观性,减少因误解产生的冲突;在“洞察情绪,看见需求”部分,以萨提亚冰山理论为基。ü媸档陌咐,引导学生看见行为背后隐藏的情绪以及未被满足的核心需求;在“掌握工具,共情沟通”部分,通过趣味的案例、图片与视频唤醒学生的共情意识;在“守护和谐,远离是非”部分,引导大家远离背后的“蛐蛐”,引入了“课题分离”的理念,引导学生专注于做好自己该做的部分,不过度卷入或揣测他人,减少无谓的内耗;最后,在“面向未来,智慧成长”部分,鼓励大家将宿舍中锻炼的人际能力视为宝贵财富,迁移至更广阔的学习、生活及未来的社会场景,并就如何面对不喜欢自己的人提供了实用建议。
讲座尾声,陈菡老师指出,宿舍人际的磨合,是一场关于“舍”与“得”的心灵修行。“舍”去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棱角,“得”到的是理解、包容与协作的智慧;“舍”去的是冲动的言行,“得”到的是情绪管理与沟通的艺术;“舍”去的是封闭的小我,“得”到的是深厚的同窗情谊与宝贵的集体归属感。在这个有“舍”也有“得”的过程中,鼓励大家以实际行动诠释“立身行己”的自律精神,体悟“与人为善”的相处真谛,最终收获的是人际交往能力的显著提升、心灵的日益成长,为未来从容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次讲座内容详实,案例生动,理论与实操并重,激发了寄宿生们对宿舍人际乃至更广泛人际关系的觉察与思考。学校将持续关注寄宿生心理健康与成长需求,不断营造团结友善的“乐群”生态,助力每一位学子在践行“立身行己,与人为善”的文化中滋养心灵,协同发展,绽放青春光彩。